最後,要將BMW的深入應用,做一個總結與整理 (內容引自:[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 部分內容,本筆者導讀註解說明)
BMW指標的進階應用
Business Model 1:成本優勢
台灣企業最常見的經營模式是成本優勢,也就是企業依靠管理效能提升或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產品成本,以取得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這是一般製造業及台灣身為全球產業代工基地的特質。不過,若沒有技術等其他競爭力,單純只靠壓低勞工、原料或土地成本等方式來經營的企業,即使有再漂亮的財報數字,張先生也很少會動心。因為這類的公司競爭力優勢維持不久,很容易被取代。
而且在競爭者多的藍海市場拚搏時,殺價競爭在所難免,以致於企業在創造出營收成長的背後,付出的代價是犧牲毛利率,不能算真正會賺錢的公司。這也是為何外資很重視毛利率的原因。(藍海策略總是優於紅海策略)
再者,有些資本額較高的企業是利用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以傲視同業或取得較大的市占率,但這也不能算是有競爭力。因為,靠龐大資金建構出的進入障礙,在「古早時代」還有抵禦外敵的作用。如今,資金募集的管道眾多,錢根本不是問題,尤其是人多錢也多的中國大陸廠商。因此,無論是要人要錢,或拚更低的成本,台灣企業已比不過中國大陸的競爭廠商,也勝不了來自東協的新對手。(低價大陸手機品牌華為HuaWei即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從山寨機開始晉升自行研發)
所以,進入障礙低、僅靠拚低成本的公司,就算在技術面上「很漂亮」或有高ROE,都不宜投資。(這與筆者口袋觀察名單的2324仁寶狀況極為相似,考慮將它除名於名單中)唯一的例外,是像2317鴻海集團這類型的企業。雖然它們也屬於成本優勢型的企業經營模式,可是它們的客戶關係,及上下游整合能力佳,又有極為良好的管理能力,因而不易被取代。而且,它真的夠"巨大"。(英雄所見略同,筆者也認為郭董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成功企業家之一)
Business Model 2:通路優勢
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居於世界之冠,「通路為王」的概念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充分體會。通路愈多,接觸到客戶及終端消費者的機率高。在人潮即錢潮的情勢下,自然而然成為「會賺錢」的公司。(不過現在新的行銷方式以目標客戶為主,未來可能人潮不見得是錢潮)
台股上市櫃公司裡,靠通路優勢成功的企業並不多。耳熟能詳,就是是2915潤泰全(大潤發)、2727王品集團、2347聯強、2912統一超、5903全家、神腦國際等幾家企業,張先生認為,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大潤發。(2915潤泰全,佔其4成左右的收入-38.45%,不過請看上圖,超過75後主力和法人狂出貨有點漲不起來,小心反轉)
咦?最成功的是大潤發?為什麼不是街頭巷尾可以遇到的always open,或[全家就是你家的]兩大便利商店?曾有聽眾在演講結束後,極為納悶地跑來問(這點我看到時也覺得納悶,畢竟股價會說話。不過下面的說法可以參考)
觀察以通路優勢為經營模式的企業,最簡單的方式是看它的通路夠不夠多。可是,通路不是只要多就好,還要是能賺錢的才行。所以,在評估這些企業是否具備投資效益時,會有4個檢視重點:
第一,通路夠不夠多;
第二,回收夠不夠快;
第三,通路數增加,是否確實為企業獲利的來源;
第四,同店的營收有無成長性。
若以這4點來檢視大潤發,便可發現它不只在台灣的各店獲利頗佳,連同在中國大陸的230家分店(2011年年底的分店數),所有分店有90%以上都是賺錢的。此外,中國大陸已享有品牌效益的大潤發,未來將持續積極地展店,以吃進大陸人均提高帶來的龐大內需商機 (大陸13億多的人口不是開玩笑的)。
相較之下,兩大便利商店業者雖然也跨進大陸展店(5903全家和2912統一超)。但展店數少且目前的投資仍未獲利;台灣市場又已面臨飽和狀態、同店成長性趨緩,使兩企業的營收及獲利成長性受限,未來需持續觀察轉虧為盈的時間點。(全家走入空頭格局,統一超在這些兩年內也比較沒表現,完全反應這些論點)
另外一個例子是,部分投資人去年看好龍年生育商機,而對跨進大陸市場的2911麗嬰房有所期待,但麗嬰房在大陸市場的展店量雖不少,卻大多沒有獲利,使它的通路優勢尚未顯現。(不過麗嬰房線型很漂亮,打底完突破季線,若回測未破季線又向上翻揚,應可走一個波段行情)
企業想在大陸發展通路優勢並不容易,既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困難,又要面臨大陸經濟成長帶來的租金成本上揚,還有來自其他國際業者的競爭等問題。因此,投資人在投資通路優勢型企業前,不妨用這4點先檢視一番,別只是看到企業在大陸市場有通路,就自行聯想成大陸內需市場好=企業必賺錢,而貿然買進企業股票,最後難保不會為了美好的「內需成長夢」而付出過高的代價。
Business Model 3:產品差異優勢
台灣是國際大廠的代工殖民地,許多企業為了接代工訂單,都只能流於低價搶單的商業循環,獲利成長有限。(筆者也常跟別人談到代工的問題會影響技術與研發的可能)
而看完前面成本優勢敘述的讀者,可能會想:按照你的說法,除了鴻海等超級大公司外,台股裡不就沒幾檔可以投資的好標的了嗎?投資人也不必悲觀過頭,雖然代工的利潤低,但只要產品有差異化就能為競爭力加分。像偏成熟產業的網通業廠商多,而且都集中在硬體設備的製造上,即使業者生產的產品都不錯,但也因為大家都好,反倒突顯不出投資價值。若產品或服務和其他相較,有獨特性存在(如產品加值力及領先速度),就容易成為贏家。
所以去call這類的公司時,訪談的重點在於:你們公司的產品和其他同業的差別在哪?有沒有其他人做不出來的部分?
就像做ODM(委託設計與製造或原始設計製造)的5388中磊,會因應客戶的硬體需求,透過軟體在產品上,做出客製化的設定,為產出的產品大幅加分。(線型圖滿不錯的,本益比目前約10.8倍,歷史本益比約5-23倍,2012年EPS約4元)
在產品硬體上大家的技術差異不大,但做到軟體的差異則有加分,因而為中磊建構起一道不易跨越的進入障礙,使競爭力大為提升。這也是中磊與規模較大的某家競爭廠商,投資價值及股價自2011年第2季起便產生黃金交叉的原因。
此外,產品是否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另一項重點,則是企業推出領先同業新產品的速度與能力。而中磊在台灣市場推出微型基地台,亦領先同業1季到半年的時間。雖然不能像Apple一樣,透過產品的特殊性,領先市場1年以上賺翻全球。別小看1季到半年的時間,以代工的電子業來說這樣的領先速度已足夠將對手遠拋在後。(技術領先永遠是賺錢的關鍵)
Business Model 4:技術與專利優勢
國際大廠代工的台灣電子業,最大的弱勢是缺乏相關的高階及核心技術,只能以高價向國際大廠買技術授權進行製造,再透過壓低成本與規模經濟而生產獲利,這也是DRAM產業如今會這般慘不忍睹的主因之一。(筆電代工和許多其他代工也差不多,無言)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靠技術領先而有營運優勢的公司,當短期無法有後進業者追上它時,獲利成長的機率較大;且領先幅度愈大獲利性就愈高。像2330台積電能受到國內外法人青睞,就是因為它的晶圓代工技術是領先國際的,在製程領先下,國際大廠都會拿著訂單來排隊。*筆者有個朋友只買台積電,相信他從來沒賠過錢,因為台積電還原權值後是走大多頭;而且還原權值後,實際真正的股票價值高達2905元。不懂還原權值或配股配息是領自己錢的人,可能比較不懂為何會有近3000元的股價
而另一種領先國際技術的方式,不在於技術的絕對領先,而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就像在電子束檢測設備上,領先國際的3658漢微科。雖然台灣電子業能單靠領先國際技術,而形成經營優勢的領域及企業不多,但亦有結合技術及其他優勢,而讓市場法人偏愛的企業。像是光學鏡頭製造商3008大立光,在台灣市場裡,即是屬於技術優勢經營的企業。 (所以漢微科和大立光可以當股王股后,絕非偶然)
但由於技術上仍落後於日本同業,因此在面臨國際市場競爭時,便是利用技術+成本優勢來做為進攻。在技術能力上,併入低成本、管理良好及匯率等混合優勢,取得贏過日本同業的國際競爭力。
除了技術優勢外,專利優勢也是國外常見但台灣卻缺乏的企業經營模式。由於過去台灣企業並不重視專利,只懂得靠做多和便宜以爭取訂單及創造營收。不過,在中國大陸和東協製造業興起後,企業要殺出血路,就得靠專利。只要產品受到專利保護,就可以站在相對較高的產業位置。(Apple光靠一個滑動解鎖就弄死一堆公司了)
因此,若有上市櫃企業懂得利用專利優勢,就值得特別關注。例如:2454聯發科、3582凌耀、4966譜瑞等公司,技術競爭優勢就領先台灣同業。企業每多一項專利,就等於多一道護城河,增加了抵禦外敵的能力,倘若它所處的市場亦是偏向寡占型態,就是具有專利優勢的好公司。另外,認證的進入障礙、認證時間與客戶關係,也是他認為可以留意的優勢。
Business Model 5:創新優勢
一般商學書上提到的企業經營優勢,如低成本、管理良好或具備通路雖然也是優勢,但以企業的投資報酬率來算,上述三種傳統型的優勢,都比不上創新優勢來得高。創新優勢型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且其產品的差異化極大,而享有極高的獲利。國際間最成功的創新優勢型企業,就是如今以「i」系列產品狂掃全球的Apple。
Apple能夠如此成功,除了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外,最聰明的一點在於它把高資本支出、低毛利的產品製造業務,拆出來委外給如台灣的代工業者,自己只負責成本相對較小且毛利率高的設計端、行銷端,形成Apple一人豪氣萬丈地大口吃肉,台灣等眾多代工業者可憐兮兮地分食著肉末的現象。
另外,近期掛牌上市的Facebook(臉書),也是創新優勢的最佳範例。它什麼產品都不用你買,只要你登錄使用上了癮後,就可以透過相關軟體及廣告上架,大賺特賺。(但很明顯FB的廣告經營模式當前無法帶來高獲利,未來如何找到更佳的模式成為最大的課題)
以創新優勢為經營模式的企業,賺錢就像印鈔機一樣快,但可惜的是,這類型的企業,在台灣是少之又少。若真得舉例說明,大概只有8044網家(網路家庭)比較接近創新優勢。網路家庭讓他覺得符合創新優勢的地方,在於比同業更早掌握網購的趨勢,首創24小時快速交貨服務。透過良好的物流與倉儲管理,讓都會地區的客戶幾乎在下單的8小時內,就可以收到貨品,成功打響「快速交貨」聲譽,形成特有的競爭優勢。
(剩下的請去看[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一書,整理這三篇花了我快7個小時,好累)
必學資金控管法則,才能避免大賠
學得選股智慧後,更要有買股的戰略,以確保能夠「小賺、小賠、大賺」,絕對不會發生「大賠」。張先生說很多人經常詢問「股價多少可以進場?」。
他都會強調,只要符合「BMW +TROC」選股條件的個股,股價拉回都可以進場布局,因為制勝的關鍵在資金控管,而非股價高低。
股價到底漲到多少或跌到多少是合理?不能預設立場。張智超使用「四分之一資金控管法則」,第1次進場絕對不能投入高於資金25% 比例。他操盤時會先以5% 資金當種子,同時間多試幾檔符合條件的個股,看誰先發芽 (開始獲利)。
發現有種子發芽,再把剩下的四分之三資金投入「發芽」的股票,如果很有信心甚至可全數投入,若還在觀察沒這麼有信心,就投入再一個25%。他提醒,資金投入要慢,但出場要快。我不會設停利和停損點,決定出場的理由是『預期的利多發生』,就該立即出場。(鴻海和宏達電完全就是這個例子的寫照,利多狂跌)
*這裡筆者解釋一下,這個方法與傳統的技術分析設定破線停損出場,和股價跌破10%出場的概念不同,簡單說即是:高檔放利多,出場:低部放利空進場。
假設買這檔股票是因業績將創新高,那麼在業績創新高後就要立即出場;
或是買這檔股票是因拿到某大客戶訂單,那麼當新訂單消息在媒體曝光就該出場。
舉例,今天剛好鴻海營收創台灣企業歷史上的新高,結果:不但沒慶祝反而跌!
煩請您不吝幫忙2015.3月剛成立的"粉絲團"與"文章"按讚分享 謝謝您!
(請不要使用手機版觀看敝站,煩請使用電腦網頁 版,感恩)
[繼續閱讀]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1, 介紹與入門篇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2, 方法教學篇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3, 筆者實例應用篇
[基本面分析] 543選股法: 利用5高4低3獨特+股利評價法,選出績優長線穩定股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BMW不敗選股術-3, BMW質化分析, TROE的量化分析, 進階應用, 資金控管原則與消息面解讀, 多檔股票範例 (華為HuaWei, 智慧型手機, 商業模式, 成本優勢, 通路優勢, 產品差異, 技術與專利, 創新優勢, 臉書Facebook, 蘋果, Apple, 2317鴻海, 2330台積電, 2324仁寶, 2915潤泰全, 2727王品, 2347聯強, 2912統一超, 5903全家, 2450神腦, 5903全家, 2912統一超, 2911麗嬰房, 5388中磊, 3658漢微科, 3008大立光, 股王股后爭霸, 8044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