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進階,張智超BMW不敗選股術-3,BMW質化分析,TROE量化分析進階應用,資金控管與消息面解讀股票範例1

最後,要將BMW的深入應用,做一個總結與整理 (內容引自:[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 部分內容,本筆者導讀註解說明)

 

BMW指標的進階應用

Business Model 1:成本優勢

台灣企業最常見的經營模式是成本優勢,也就是企業依靠管理效能提升或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產品成本,以取得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這是一般製造業及台灣身為全球產業代工基地的特質。不過,若沒有技術等其他競爭力,單純只靠壓低勞工、原料或土地成本等方式來經營的企業,即使有再漂亮的財報數字,張先生也很少會動心。因為這類的公司競爭力優勢維持不久,很容易被取代。

而且在競爭者多的藍海市場拚搏時,殺價競爭在所難免,以致於企業在創造出營收成長的背後,付出的代價是犧牲毛利率,不能算真正會賺錢的公司。這也是為何外資很重視毛利率的原因。(藍海策略總是優於紅海策略)

再者,有些資本額較高的企業是利用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以傲視同業或取得較大的市占率,但這也不能算是有競爭力。因為,靠龐大資金建構出的進入障礙,在「古早時代」還有抵禦外敵的作用。如今,資金募集的管道眾多,錢根本不是問題,尤其是人多錢也多的中國大陸廠商。因此,無論是要人要錢,或拚更低的成本,台灣企業已比不過中國大陸的競爭廠商,也勝不了來自東協的新對手。(低價大陸手機品牌華為HuaWei即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從山寨機開始晉升自行研發)

所以,進入障礙低、僅靠拚低成本的公司,就算在技術面上「很漂亮」或有高ROE,都不宜投資(這與筆者口袋觀察名單的2324仁寶狀況極為相似,考慮將它除名於名單中)唯一的例外,是像2317鴻海集團這類型的企業。雖然它們也屬於成本優勢型的企業經營模式,可是它們的客戶關係,及上下游整合能力佳,又有極為良好的管理能力,因而不易被取代。而且,它真的夠"巨大"。(英雄所見略同,筆者也認為郭董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成功企業家之一)

 

Business Model 2:通路優勢

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居於世界之冠,「通路為王」的概念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充分體會。通路愈多,接觸到客戶及終端消費者的機率高。在人潮即錢潮的情勢下,自然而然成為「會賺錢」的公司。(不過現在新的行銷方式以目標客戶為主,未來可能人潮不見得是錢潮)

2915,基本面分析進階,張智超BMW不敗選股術-3,BMW質化分析,TROE量化分析進階應用,資金控管與消息面解讀股票範例2

台股上市櫃公司裡,靠通路優勢成功的企業並不多。耳熟能詳,就是是2915潤泰全(大潤發)、2727王品集團、2347聯強、2912統一超、5903全家、神腦國際等幾家企業,張先生認為,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大潤發。(2915潤泰全,佔其4成左右的收入-38.45%,不過請看上圖,超過75後主力和法人狂出貨有點漲不起來,小心反轉)

咦?最成功的是大潤發?為什麼不是街頭巷尾可以遇到的always open,或[全家就是你家的]兩大便利商店?曾有聽眾在演講結束後,極為納悶地跑來問(這點我看到時也覺得納悶,畢竟股價會說話。不過下面的說法可以參考)

觀察以通路優勢為經營模式的企業,最簡單的方式是看它的通路夠不夠多。可是,通路不是只要多就好,還要是能賺錢的才行。所以,在評估這些企業是否具備投資效益時,會有4個檢視重點:

第一,通路夠不夠多;
第二,回收夠不夠快;
第三,通路數增加,是否確實為企業獲利的來源;
第四,同店的營收有無成長性。

若以這4點來檢視大潤發,便可發現它不只在台灣的各店獲利頗佳,連同在中國大陸的230家分店(2011年年底的分店數),所有分店有90%以上都是賺錢的。此外,中國大陸已享有品牌效益的大潤發,未來將持續積極地展店,以吃進大陸人均提高帶來的龐大內需商機 (大陸13億多的人口不是開玩笑的)

5903

相較之下,兩大便利商店業者雖然也跨進大陸展店(5903全家和2912統一超)。但展店數少且目前的投資仍未獲利;台灣市場又已面臨飽和狀態、同店成長性趨緩,使兩企業的營收及獲利成長性受限,未來需持續觀察轉虧為盈的時間點。(全家走入空頭格局,統一超在這些兩年內也比較沒表現,完全反應這些論點)

2911

另外一個例子是,部分投資人去年看好龍年生育商機,而對跨進大陸市場的2911麗嬰房有所期待,但麗嬰房在大陸市場的展店量雖不少,卻大多沒有獲利,使它的通路優勢尚未顯現。(不過麗嬰房線型很漂亮,打底完突破季線,若回測未破季線又向上翻揚,應可走一個波段行情)

企業想在大陸發展通路優勢並不容易,既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困難,又要面臨大陸經濟成長帶來的租金成本上揚,還有來自其他國際業者的競爭等問題。因此,投資人在投資通路優勢型企業前,不妨用這4點先檢視一番,別只是看到企業在大陸市場有通路,就自行聯想成大陸內需市場好=企業必賺錢,而貿然買進企業股票,最後難保不會為了美好的「內需成長夢」而付出過高的代價。

 

Business Model 3:產品差異優勢

台灣是國際大廠的代工殖民地,許多企業為了接代工訂單,都只能流於低價搶單的商業循環,獲利成長有限。(筆者也常跟別人談到代工的問題會影響技術與研發的可能)

而看完前面成本優勢敘述的讀者,可能會想:按照你的說法,除了鴻海等超級大公司外,台股裡不就沒幾檔可以投資的好標的了嗎?投資人也不必悲觀過頭,雖然代工的利潤低,但只要產品有差異化就能為競爭力加分。像偏成熟產業的網通業廠商多,而且都集中在硬體設備的製造上,即使業者生產的產品都不錯,但也因為大家都好,反倒突顯不出投資價值。若產品或服務和其他相較,有獨特性存在(如產品加值力及領先速度),就容易成為贏家。

所以去call這類的公司時,訪談的重點在於:你們公司的產品和其他同業的差別在哪?有沒有其他人做不出來的部分?

5388

就像做ODM(委託設計與製造或原始設計製造)的5388中磊,會因應客戶的硬體需求,透過軟體在產品上,做出客製化的設定,為產出的產品大幅加分(線型圖滿不錯的,本益比目前約10.8倍,歷史本益比約5-23倍,2012年EPS約4元)

在產品硬體上大家的技術差異不大,但做到軟體的差異則有加分,因而為中磊建構起一道不易跨越的進入障礙,使競爭力大為提升。這也是中磊與規模較大的某家競爭廠商,投資價值及股價自2011年第2季起便產生黃金交叉的原因。

此外,產品是否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另一項重點,則是企業推出領先同業新產品的速度與能力。而中磊在台灣市場推出微型基地台,亦領先同業1季到半年的時間。雖然不能像Apple一樣,透過產品的特殊性,領先市場1年以上賺翻全球。別小看1季到半年的時間,以代工的電子業來說這樣的領先速度已足夠將對手遠拋在後。(技術領先永遠是賺錢的關鍵)

 

Business Model 4:技術與專利優勢

國際大廠代工的台灣電子業,最大的弱勢是缺乏相關的高階及核心技術,只能以高價向國際大廠買技術授權進行製造,再透過壓低成本與規模經濟而生產獲利,這也是DRAM產業如今會這般慘不忍睹的主因之一。(筆電代工和許多其他代工也差不多,無言)

2330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靠技術領先而有營運優勢的公司,當短期無法有後進業者追上它時,獲利成長的機率較大;且領先幅度愈大獲利性就愈高。像2330台積電能受到國內外法人青睞,就是因為它的晶圓代工技術是領先國際的,在製程領先下,國際大廠都會拿著訂單來排隊。*筆者有個朋友只買台積電,相信他從來沒賠過錢,因為台積電還原權值後是走大多頭;而且還原權值後,實際真正的股票價值高達2905元。不懂還原權值或配股配息是領自己錢的人,可能比較不懂為何會有近3000元的股價

3658

而另一種領先國際技術的方式,不在於技術的絕對領先,而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就像在電子束檢測設備上,領先國際的3658漢微科。雖然台灣電子業能單靠領先國際技術,而形成經營優勢的領域及企業不多,但亦有結合技術及其他優勢,而讓市場法人偏愛的企業。像是光學鏡頭製造商3008大立光,在台灣市場裡,即是屬於技術優勢經營的企業。 (所以漢微科和大立光可以當股王股后,絕非偶然)

但由於技術上仍落後於日本同業,因此在面臨國際市場競爭時,便是利用技術+成本優勢來做為進攻。在技術能力上,併入低成本、管理良好及匯率等混合優勢,取得贏過日本同業的國際競爭力。

除了技術優勢外,專利優勢也是國外常見但台灣卻缺乏的企業經營模式。由於過去台灣企業並不重視專利,只懂得靠做多和便宜以爭取訂單及創造營收。不過,在中國大陸和東協製造業興起後,企業要殺出血路,就得靠專利。只要產品受到專利保護,就可以站在相對較高的產業位置。(Apple光靠一個滑動解鎖就弄死一堆公司了)

因此,若有上市櫃企業懂得利用專利優勢,就值得特別關注。例如:2454聯發科、3582凌耀、4966譜瑞等公司,技術競爭優勢就領先台灣同業。企業每多一項專利,就等於多一道護城河,增加了抵禦外敵的能力,倘若它所處的市場亦是偏向寡占型態,就是具有專利優勢的好公司。另外,認證的進入障礙、認證時間與客戶關係,也是他認為可以留意的優勢。

 

Business Model 5:創新優勢

一般商學書上提到的企業經營優勢,如低成本、管理良好或具備通路雖然也是優勢,但以企業的投資報酬率來算,上述三種傳統型的優勢,都比不上創新優勢來得高。創新優勢型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且其產品的差異化極大,而享有極高的獲利。國際間最成功的創新優勢型企業,就是如今以「i」系列產品狂掃全球的Apple。

Apple能夠如此成功,除了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外,最聰明的一點在於它把高資本支出、低毛利的產品製造業務,拆出來委外給如台灣的代工業者,自己只負責成本相對較小且毛利率高的設計端、行銷端,形成Apple一人豪氣萬丈地大口吃肉,台灣等眾多代工業者可憐兮兮地分食著肉末的現象。

另外,近期掛牌上市的Facebook(臉書),也是創新優勢的最佳範例。它什麼產品都不用你買,只要你登錄使用上了癮後,就可以透過相關軟體及廣告上架,大賺特賺。(但很明顯FB的廣告經營模式當前無法帶來高獲利,未來如何找到更佳的模式成為最大的課題)

以創新優勢為經營模式的企業,賺錢就像印鈔機一樣快,但可惜的是,這類型的企業,在台灣是少之又少。若真得舉例說明,大概只有8044網家(網路家庭)比較接近創新優勢。網路家庭讓他覺得符合創新優勢的地方,在於比同業更早掌握網購的趨勢,首創24小時快速交貨服務。透過良好的物流與倉儲管理,讓都會地區的客戶幾乎在下單的8小時內,就可以收到貨品,成功打響「快速交貨」聲譽,形成特有的競爭優勢。
(剩下的請去看[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一書,整理這三篇花了我快7個小時,好累)

 

必學資金控管法則,才能避免大賠

學得選股智慧後,更要有買股的戰略,以確保能夠「小賺、小賠、大賺」,絕對不會發生「大賠」。張先生說很多人經常詢問「股價多少可以進場?」。
他都會強調,只要符合「BMW +TROC」選股條件的個股,股價拉回都可以進場布局,因為制勝的關鍵在資金控管,而非股價高低

股價到底漲到多少或跌到多少是合理?不能預設立場。張智超使用「四分之一資金控管法則」,第1次進場絕對不能投入高於資金25% 比例。他操盤時會先以5% 資金當種子,同時間多試幾檔符合條件的個股,看誰先發芽 (開始獲利)
發現有種子發芽,再把剩下的四分之三資金投入「發芽」的股票,如果很有信心甚至可全數投入,若還在觀察沒這麼有信心,就投入再一個25%。他提醒,資金投入要慢,但出場要快。我不會設停利和停損點,決定出場的理由是『預期的利多發生』,就該立即出場。(鴻海和宏達電完全就是這個例子的寫照,利多狂跌)

*這裡筆者解釋一下,這個方法與傳統的技術分析設定破線停損出場,和股價跌破10%出場的概念不同,簡單說即是:高檔放利多,出場:低部放利空進場。

 

假設買這檔股票是因業績將創新高,那麼在業績創新高後就要立即出場;
或是買這檔股票是因拿到某大客戶訂單,那麼當新訂單消息在媒體曝光就該出場。

舉例,今天剛好鴻海營收創台灣企業歷史上的新高,結果:不但沒慶祝反而跌!

2317

 
 

煩請您不吝幫忙2015.3月剛成立的"粉絲團"與"文章"按讚分享  謝謝您!
(請不要使用手機版觀看敝站,煩請使用電腦網頁 版,感恩)

 

[繼續閱讀]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1, 介紹與入門篇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2, 方法教學篇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3, 筆者實例應用篇

[基本面分析] 543選股法: 利用5高4低3獨特+股利評價法,選出績優長線穩定股

[基本面分析-進階] 張智超BMW不敗選股術-3, BMW質化分析, TROE的量化分析, 進階應用, 資金控管原則與消息面解讀, 多檔股票範例 (華為HuaWei, 智慧型手機, 商業模式, 成本優勢, 通路優勢, 產品差異, 技術與專利, 創新優勢, 臉書Facebook, 蘋果, Apple, 2317鴻海, 2330台積電, 2324仁寶, 2915潤泰全, 2727王品, 2347聯強, 2912統一超, 5903全家, 2450神腦, 5903全家, 2912統一超, 2911麗嬰房, 5388中磊, 3658漢微科, 3008大立光, 股王股后爭霸, 8044網家)

arrow
arrow

    偉恩史達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